原标题:作家王蒙、郭兮恒合著《睡不着觉?》:你真的知道怎么睡觉吗

睡不着觉正逐渐成为困扰人类的问题。3月21日世界睡眠日时,睡眠专家对中国的10万人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自我评价时,有84%的人都对自己的睡眠不满意,认为自己的睡眠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16%的人对自己的睡眠感到满意。而对于被调查者的同室、同床的人进行调查发现,只有0.77%的人对被调查者的睡眠是满意的,99.3%的人会认为他的睡眠是不健康的,比如说存在入睡困难,睡眠当中说梦话,睡眠当中过度的活动,睡眠打呼噜等一系列问题。

最近作家王蒙与睡眠呼吸病专家郭兮恒共同完成了一本名为《睡不着觉?》的书,书中就从方方面面探讨了睡眠方面的问题,对有些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大家可以根据此书“按图索骥”,剖析自己的睡眠情况和改善自己的睡眠问题。3月28日,《睡不着觉?》的新书发布会在京举办,王蒙与郭兮恒出席,共同探讨了睡眠这个问题。

活动现场

郭兮恒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睡眠呼吸中心主任、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呼吸障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睡眠呼吸障碍临床和科研工作二十余年,国内首创射频等离子术和软腭支体植入术治疗鼾症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郭兮恒提出,我们可以根据以下三点来测评自己的睡眠:睡眠的时机、睡眠的时间和醒后的感受。

“说到睡眠时机,从睡眠医学角度上认为(晚上)10点钟睡眠是最佳的睡眠时机。这能保证你能完成一夜睡眠时间,你睡眠时间过晚容易造成睡眠不足,你睡眠时间过早,可能出现早醒的情况;关于睡眠时间,正常成人的睡眠时间7-8个小时;关于你醒后的感受,如果你通过睡眠,完成了睡眠的过程,但是第二天醒了以后感觉清爽,精神状态饱满,你就是一个健康的睡眠。”郭兮恒说。

《睡不着觉?》书影,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失眠”疑似伪概念

王蒙提到,“失眠”一词,迷迷糊糊的,好像是个毒素超标的词。“在过去,常常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有闲阶级,吃饱了没事干的人才懂这个词儿,工人与贫下中农绝对没有人谈什么失眠,他们关于睡眠的痛苦是既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适宜的环境去睡觉。实在话,披星戴月、辛劳终日的人,哪有什么失眠的?”

他认为比起用“失眠”,用“睡眠障碍”一词更加贴切一些:就像吃饭也会有“吃饭障碍”一样,人之前吃的太饱了或者没胃口,都是偶发性的吃饭障碍,可这并不是失食,失饮,厌食啊。

郭兮恒谈道,虽然失眠症是睡眠疾病的一种,在临床上,泛指的失眠也可能是一种表现,专业睡眠医生应该把失眠现象与睡眠障碍区分开来,这才更有利于帮助病人理解失眠困扰,解决睡眠问题。

郭兮恒认为,失眠在睡眠疾病分类中是一种疾病,叫“失眠症”;失眠也指一种症状。睡不着觉是因为身体不舒服导致的,在这个时候它就是个症状,是个伴随症状,也就是继发性失眠。比如说有人有呼吸系统疾病,他就会因为呼吸困难而睡不好觉,那就不能定义为单纯失眠。应该说是他有原发呼吸疾病,由于呼吸疾病造成睡眠不好;还有的人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多数甲亢的人都睡不好觉。所以有些人甲亢患者,心慌气短,最后变得性格烦躁,大冬天要开窗户,穿的衣服不能太多,燥热,也睡不好觉,怎么办?有人可能就说吃安眠药吧。其实这样的解决方式就更麻烦了,因为这样并没有解决影响睡眠的根本问题。如果我们把甲亢控制住了,睡眠自然就会改善了。

“其实我觉得在临床当中不要一睡不好觉,就认为是失眠症,不要误认为只要是睡不好觉,就得靠吃药解决睡眠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一些中老年人,容易出现各种身体不舒服的现象,不舒服的问题反映出来的结果就可能是影响睡眠。所以要注意查找病因,弄清楚是原发性的失眠症,还是继发性的睡不着。”郭兮恒谈道。

肝脏排毒必须睡觉?并非如此

现场郭兮恒也回答了大家关于睡眠的一些问题。

现在很多网友讨论比如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是肝脏排毒的时间等等的说法,那个时间不睡身体的一部分就会出问题。郭兮恒回答:“我希望的是还是更遵循(晚上)10点钟睡觉,维持7小时睡眠这样的形式,不要到12点以后睡觉。12点以后睡觉,涉及到什么问题?并不是因为什么肝脏排毒。我认为排毒的概念来说,肝脏一直在工作,它工作跟你的饮食有关系,不是跟你的睡眠有关系。12点以后睡觉存在一个问题,有些人到的12点以后反而兴奋了,睡不着了,会造成入睡困难。你睡眠时间过晚,如果第二天一定要让你起床的话,势必造成你的睡眠时间过短,就造成你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对我们的影响那可很大了,包括我们现在关注的,所谓的老年痴呆的问题,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的问题、糖尿病代谢紊乱的问题,都可能跟你睡眠不足有关系。所以不要把睡眠时间过短的问题仅仅联系到一个睡觉时间过短的问题,它可以影响很多的问题。”郭兮恒说。

郭兮恒

曾有报道称葡萄牙足球明星C罗的睡眠辅助师监测其睡眠时,看他进入深度睡眠后就把他叫醒,让他多次进入深度睡眠,据说这样有利于恢复体力。还有一种所谓的达· 芬奇睡眠法据称是一种将人类习惯的睡眠过程分散成多个睡眠周期,以达成减少睡眠时间的睡眠方式。

郭兮恒在书中直指此种“睡法”的不妥,他认为:人类的睡眠习惯是在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下进化而来的。人类的睡眠是在特定时间内的连续过程,有第一小时睡眠才会有第二小时的睡眠状态,如果你要把睡眠的节奏打破了,就不会有完整的正常睡眠过程。开始发生睡眠时,我们进入到浅睡眠,再由浅睡眠过渡到深睡眠,然后由深睡眠再回到浅睡眠,最后进入到做梦的睡眠,这个过程叫作一个睡眠周期。健康成年人每晚完整的睡眠大约都会经历4到5个睡眠周期,但是每个睡眠周期都是不一样的,不是对前一个睡眠周期的重复,而是不断在变化。

王蒙提倡人要有“钝感力”,才能提升人生的抗逆能力。他甚至用自己父亲以睡眠解决负面情绪达到“救命”效果的例子,意在告诉读者善待睡眠就是善待自己,“你有迟钝的能力,你那神经末梢不要太敏锐,别人看了你一眼,你就想一大堆,你想象力太丰富,你特能琢磨没有好处。”

郭兮恒也列举了他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大量有关敏感、自我暗示,甚至发展成抑郁、躁狂等症状的案例。从事睡眠呼吸疾病专业诊治和研究工作36年,郭兮恒指出:“常说医生的语言也是治病的良药,体贴有温度的语言对患者来说就是强有力的安抚,让患者更加自信地战胜疾病。当患者走进诊室,医生就开始影响他、改变他,当他离开诊室的时候,就应该让他发生改变,让他获得如释重负、焕然一新的感觉,而不是反过来被他改变、影响。”

责任编辑:

精彩评论展示区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