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坏事做尽,则不容于社会。一个不健康的人,常难容于天地。

人身必须顺应四时节气才能养生,才能有容于天地,而后有德,能生气不竭。

冬养藏阳,至春则不病痿厥。痿即下肢沉重无力,重者瘫痪。厥即手脚冰凉,气不顺行反逆行。当今社会得痿厥之病的人多不胜数,多不知道这是因为冬天过于消耗阳气的缘故。冬不藏阳,导致人体阳气衰少,则未病,所谓未病并不是不病,是病已成而未发,至春过泄其阳,故发病。

春养生阳,至夏不为寒变。寒为阴之少阴,至夏当潜藏,反泄于外,必生中寒泻利之病。人生中寒之病,为阴盛阳微,多因大寒大热发病。至于夏天多泻利,此伤阴的缘故。当今社会这类病人最多,以为是湿气,其实是因为春不生阳,遂生痹气的缘故。春不生阳,导致人体阳气不旺,则生未病,至夏外热表寒,故发病。

夏养长阳,至秋不为痎疟。痎音疥。疥癣之病多因热陷荣卫发病。若病发疟疾,则忽冷忽热,这是因为寒热相争,阴阳两虚的缘故。当今社会少于长途跋涉,饥饱劳苦,故疥癣之病多,而疟疾少发。阳为寿命之本,夏不养常,必邪气盛,因人体不适应节气变化而缩短其寿命。夏不长阳,导致阴阳失和,荣卫不周,如此必加速人体衰老。

秋养收阳,至冬不为飧泄。飧泄即饮食不待消化吸收,饭后即泻下水谷。当今社会,飧泄病人极多,由于大便快利,余无所苦,常没什么感觉,容易被忽略,其实,这是阴气盛的缘故。秋不收阳,必致阳耗阴竭,上热下寒,病生错综复杂,阴阳俱亏,容颜必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人遇多事之秋,许多人几日不见,便老了许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俗言:人过四十天过午。不仅人会这样,天地万物万象及秋,无不繁华落幕。故人常乐见繁荣,而叹悲秋。

其实秋天也是阴阳的一种表现。所谓阳,因为有光明之象,容易令人受到鼓舞而奋起直追;所谓阴,常幽暗深远,其意莫测,所以人感受阴常生彷徨。

人常言做人要大度从容,这即是秋天容平之意。所谓容,即如大器包容天地,令浩大光明尽没窄小之谷,这本来是天地气交的一大盛景,每当此时,万物或成瓜果谷米,而其枝叶凋零枯萎。如人久历风雨而变成熟,能容悲喜得失,更能坦然从容应对生活。至于容平之平,如雨水滴落沃土,尽没而入,波澜不起。

所以容平之象,代表收、受、大而小。尤其对于盛大之阳转成幼小的种子,深刻表达了秋天收缩之意。或有人问?那么是不是代表了阳因此而失去,成为了阴象?这正是天地奥妙。天地阴阳常无增无减,也不会阴阳偏盛,只是因为节气不同,气交的表现不同。即此四时不同,在于气交之用。

秋天气交,表现为“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所谓天气用急,急即紧、缩、凉之意,所以秋天气凉。地气用明,地本为阴,如今见明,知阳收缩于阴内,藏于地土之中。这也是秋天日凉,而井水日温的缘故。水本寒,藏于土下,见水温则知阳亦藏于土下。故秋冬养于阴,在于人食补以助潜阳。

相对于人而言,天气欲潜,必须肺气清,地气欲明,则需要人体形志宁静。天地以阴为器,而能容平,人以阴为器,所以能潜阳。若器浅则阳微,器败则阳亡。故阴虚之人必多病而难愈。

人欲养阴而潜阳,必须早卧以宁静其形志,入夜临酉鸡戍狗时为鸡犬不宁,过时当宁静入睡。必须早起以助气血运行,因为阳不能伸必郁,清浊相干,则生燥湿病。鸡为西金,卯时冲之则鸣,故与鸡俱兴。这样安定内外,其志则伸,故能安宁。天地收气,地表气热生燥,名为秋刑。必运动以令气升,早卧以令阴静,调和升降,则人能适应秋刑燥热,升降气顺,故秋刑能缓。

树欲静而风不止,神欲静而欲望无穷,所以人养阴至难。养阴必先收敛神气,神气清,则阴生,气乱神昏则亡阴,必多病。

若人阴分深厚,则形体不衰,容颜不老,其志亦藏而不露,如此方为大器,必长寿绵绵。阴不虚,则肺收而气顺,气顺肺自清。

故秋天为养收之道,违逆的人,其气不顺则伤肺,伤肺就会导致心生悲观,心肺俱扰动,必阴虚令器小,容易疲倦而精神不足,至冬天因阳微,必寒气急而生飧泄,病名伤精。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